ag真人国际李玉茹:赵桐珊先生收我为徒年第一次进上海,赢得了我在南方的第一批观众,不少人至今还是我的朋友。但这次来沪,对我来说最大的益处是拜赵桐珊先生为师,并由他为我将所有在学校学会的花旦戏从头到底加工了一遍。
当时上海每家戏院都养有班底,有跑龙套、扮宫女的一般演员,也有用重金礼聘的好角儿,以便为外边请来的角儿配戏,并借此来显示自己剧院的实力。比如黄金大戏院的赵桐珊、苗胜春和韩金奎等便是这一类角儿。
赵桐珊,本名赵九龄,艺名芙蓉草,从小学梆子启蒙,与荀慧生、尚小云为师兄弟。他的戏路极广,功底扎实。四大名旦出现之后,他退入“二路旦”之列。他的二路活,在我看来,功夫浅的正路都来不了,因此有“南方王瑶卿”的美称。且不说他能将《四郎探母》中的肖太后演得栩栩如生,唱做都能博得彩声,就是他那丰富的舞台经验也令我们后辈赞叹不已。
有一次荀慧生先生演《钗头凤》,赵先生饰丫环。其中一场戏,荀慧生扮演的唐蕙仙必须携带一方手绢上场,以便与陆游相遇后由陆游在上边题词。不料荀先生临时发现作为小道具的手绢没带上,赵桐珊灵机一动,扯下自己的水袖献给小姐。这一招赢得了内行的佩服。
黄金大戏院为使如意社进上海的戏生色,特意请赵先生扮演《得意缘》中的郎霞玉。但他一看我的戏,又向熟人打听了我的为人和出道的经过,便执意要收我为徒,并且自愿陪我在上海演二路。我当时只有十七岁,可谓受宠若惊。
赵先生喜欢我,现在想来无非有两点:第一,我的戏路工整,没有毛病,花旦、青衣“两门抱”;第二,别人向赵先生介绍我的出道经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我的出道经过富有戏剧性,很多人都知道。赵桐珊先生听说后,十分欣赏我那股要强的劲儿,便向黄金大戏院的前台经理孙兰亭提出要收我为徒。我当时很为难,因为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是个新式学堂,没有磕头拜师一说;再则,教我们的都是好老师,当时我在北京已有“小荀慧生”之称,荀先生要收我为徒,我都没拜(直到解放后我才拜荀先生为师)ag真人国际·(中国)官方网站,很担心万一在沪举行拜师仪式会使北京的先生不愉快。但黄金大戏院前台不敢得罪赵桐珊,我在黄金唱戏,当然也不敢得罪剧场,于是,在孙兰亭先生的主持之下,我正式拜赵桐珊为师。
此后,我在上海的日子更繁忙。除日、夜场戏外,还要到赵先生住的地方学戏。当时我们都住在八仙桥金廷荪先生的老公馆,学戏很方便。赵先生抽鸦片烟,往往要到凌晨两三点,等他过足了瘾,才开始说戏。我还年轻,熬不了夜,加上日、夜场下来,又累又困,但有这么好的机会学玩意儿,什么苦也都忘了。赵先生每天为我把场子,将我学过演过的花旦戏从头加工一遍,并把他自己在台上的“窍头”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。他喜欢作示范,同样的一指一点,到他手里就分外漂亮,手绢、扇子、辫子的耍用也特别活。我认为赵桐珊先生的花旦戏与別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动作准确,从不“水”(行话,指动作不够干净利落,稀里糊涂,拖泥带水)。比如无实物动作上楼,下楼,他严格地规定上楼几步ag真人国际·(中国)官方网站,下楼也必须几步;在哪儿进屋关门,还得在哪儿开门出屋ag真人国际·(中国)官方网站。看起来这像小学生的功课,是最简单的常识,但许多名家在台上都做不到。再如《拾玉镯》中孙玉姣无实物的“穿针”,很多人把“针”放得远远的,眯着眼睛将想象中的线穿进针鼻,赵先生说这是不允许的。孙玉姣才十六岁,正是又水灵又活泼的年龄,穿针引线做活儿绣花是她的拿手好戏,跟玩儿似的。眯上眼睛,认上半天针,才把线穿进针鼻,那是老太太的举动。
京戏中有许多扮相雷同、人物性格相似的剧目,如《穆柯寨》中的穆桂英与《樊江关》中的樊梨花,便是这样一对人物。她们都扎靠,披蟒,带额子(一种女式头盔),插翎子,都唱“点绛唇”(一种曲牌名),上场的锣经也都是“四击头”,如何使这两个人物一上场就有明显的不同?赵先生教我,在穆桂英身上要刻意突出她的野劲,这是山大王的女儿,天不怕地不怕,所以,要在“四击头”里边干净利索地碎步到台口,掏翎子亮相,讲究有股脆劲。樊梨花则不同,她虽年轻,但已是一位侯爷,必须有大将风范,在“四击头“的散锣中傲然环顾四周,完成亮相。
在向赵桐珊先生学戏的过程中,我还逐渐懂得,尽管戏路子相同,为什么会有优劣之分。其实这差别就在于细部的揣摩和分寸感。仍拿《拾玉镯》中的孙玉姣来说,她拾起傅朋留给她的玉镯,带在手上,恰巧被刘媒婆看见。孙玉姣推说是拾的,刘媒婆当场拆穿她的谎言。按一般的演法,孙玉姣一捂脸表示害羞就完了,但赵先生加上了双跺脚的动作,使孙玉姣的羞怯之情充分溢露,也表现了她的天真活泼。我以后演出都保留这一动作,效果十分强烈。解放后,我与孙正阳同志一起,在“戏改”中重新整理了《拾玉镯》,但这个动作依然保存着。每每演到此处,我都要想起赵先生的教诲。
1941年第一次来上海,除了最初的两天拜客之外,我几乎没有出去逛过。跟赵先生学完戏,往往天就亮了,得赶紧抓空儿睡觉,以便日场演出。回到北京后,别人问我上海究竟什么样,我只说得上:“人多,车多,灯亮。”